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9期 前期教訊:
新課程、新理念、新教學模式:課程發展的一點體驗
課程發展的一點體驗
◎柳志強校長 張麗珠老師 趙穎思老師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前言
本校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有理想、有品行、有文化、能自律、德、智、體、群、美、情、靈七育全面發展的學生。為達成上列目標,學校致力推動課程改革;改進和加強德育教育、國民教育、生活教育;改革評核制度和建設高質素的教師隊伍。

藉觀察以至發現的學習經驗

本校課程的特點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內容,體現著學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學施工的藍圖,是組織教學和學習活動的依據。本校教材多樣化,不斷改革、不斷建設、不斷創新,以核心課程為基本,開發校本課程,以必修課、選修課及活動課相應配合。課程是滲透性的,不只針對智力的發展,還影響兒童個性和身心的發展,學校要為學生營造愉快關愛的學習環境,在設計課程時會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習慣、興趣和思考方式設計課程,並要考慮社會的實際情況。本校亦很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提倡五自四多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上實踐,知行合一。

該校為「資訊科技先導學校」之一
圖為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學習

本校課程內容:
核心課程
過往的課程強調學科本位,門濫過多,缺乏整合。兒童建構知識的基礎,是他們已具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過多強調學科的邏輯性會違反學生「認知規律」。本校課程融合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方面。

課程的均衡性主要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學習不同範疇的知識,亦同時照顧學生全面的發展。課程的綜合性,既要著重學生的經驗(生活經驗及學習經驗),也要注重學科內的邏輯性。本校提倡推行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實踐、勞動技術教育。在知識爆發的時代,缺乏理性的課程設計,會使課程不斷累加,因而令學生不勝負荷。課程內容的選擇可依據以下規準:目標、範圍、重要性、正確性及實用性等等。

本校正致力以下工作:一、改變課程的「繁、難、偏、舊」和偏重課本的現況,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二、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驗和思考方式,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知行合一。為了達致以上的目標,本校致力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協作的能力、創新和實踐的能力。

以往,課程的功能過於著重知識的傳授,現在則?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使獲得基礎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校本課程
世界在轉變,單憑中央課程,實難以滿足瞬息萬變的世界。本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根據本港社會發展情況、本校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選用或自行開發適合本校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誕生
(1)
本校首先確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特點」,確定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重新界定「新時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概念。例如:普通話及英語基本能力、分析資訊的意識能力都是現今當代中國公民必備的素質。
(2)
學習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以往老師和家長都較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結果,現今則同時著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和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3)
更重要的是要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堅毅的能力、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本校課程發展方向
本校自一九八六年開始推行活動教學(Activity Approach)。其中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從做中學習(Learning from Doing)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在一個主題下,老師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學習。回首過往,本校在教與學的層面上確實有不足之處:

各科教師在備課時多是單打獨鬥;科與科之間鮮有連繫。
學生在不同的科目學習相同的主題時,因為各科學習活動時間不一,甚至相差數個月,學生建構知識較為零碎,影響學習效能。
課程內容,未能與時並進,不能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設計的學習活動多停留在「填」工作紙的框框內。
評估只側重於參觀地點的選擇、學生的反應。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欠缺反思。

一九九四年本校率先設立課程主任,統管各科的發展,帶動課程和教學法方面的變革;信任教師在課程改革和學習方面的自主權和專業判斷,了解最新的發展和變革情況;以多種模式促進教職員的專業發展,例如研習班、示範、發動試行計劃、提倡同事互相觀課等。

九零年代中期及以後,香港教育面臨政治、社會、經濟的衝擊:香港回歸、國民教育的重視、兩文三語的定位、「TTRA」成為過去,每間學校正在尋找校本「TOC」的推行方法、資訊科技教育對我們的衝擊、教師的專業形象提高、教師學位化、社會人士對教育水平的要求,董建華先生的政府對教育投下巨大的公帑等等。似乎,我們從內到外,由外向內都蘊釀著「變」。

一九九八年,本校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躍進學校計劃」,重點項目是應用強效學習(Powerful learning)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強效學習有下列的特點:

以兒童為中心(Child-centered)、互動(Interactive)、廣泛參與(Inclusive)、有延續性(Continuous)、有真實感(Authentic)。本校選了四年級課程作出調適,以繽紛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為主題,嘗試以中文及常識、英文及常識、數學及常識、音樂及體育舉行了一次跨科目的「強效學習日」。

在活動籌備的時候,教師召開會議,一起決定主題,一起擬定跨科的學習內容及活動,本校同事以共同的目標,為做好「強效學習日」而努力。值得感動的是,教師就自己的專長、經驗坦誠地提出意見,一方面體驗了專業自主、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彼此的合群協作精神。我們經歷了無數小時的「腦震盪」(brain storming),進行教學設計,由紙上談兵到付之實行。

在整體評估會議上,學生「愉快地」學習是無容置疑的,學校獲得了一次良好的學習經驗。每一位參與的老師經驗到學生愉快地學習,學校的教師體驗到集體備課、集體教學、創設情境學習、課程調適、引入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包括由施教者、觀察者及學習者)的實際經驗,而學校的課程領袖對學習日流程的編排、人力、物力資源的調配、對課程實施亦有了一定的經驗。這些都是學校難得的經驗,又或者可以說,這是一間學校校本課程發展難得的收穫。

同年本校成為「資訊科技先導學校」,起動發展資訊科技教育;同時,本校獲選為香港大學「靈活資訊科技教育」實驗學校之一,發展學生網上學習資源;「優質教育基金」批款資助本校「均衡教育」及「音樂教育」的發展項目等等,學校每一個小組、每一個老師都了解到我們正踏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要學習新的技巧、新的知識。學校自一九九四年成立課程組,直至一九九八年,組面對著香港教育的改革,需要更多同事的意見及參與,中、英、數、常科組長及學位教師都成為課程組的必然成員,課程組擴大了,所關顧的面亦大了,在策劃和推動課程的改革上更有共識,更見成效。

同學自行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推動課程發展的一點經驗
學校本身行政上的組織架構、文化的營造仍是對「推動課程發展」起一定的作用,以本校近十年的課程發展而言,可歸結出下列數項條件。

加強統籌,強化組織管理
學校以校長、副校長、課程主任為全校統籌,學位教師擔任科組及級學科的帶領。本校在一九九四年在教務組以外成立課程組,統籌、規劃、聯繫、推動全校課程發展,並且設雙科主任制,分擔科主任工作,更有效推動科務發展,各級各科設學科科組長,帶領教學討論,互相支援,形成風氣。

著重專業發展,更新教師觀念,加強培訓
就全體老師而言,集體備課、同儕觀課、大班教學已施行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漸成風氣。教師在彼此學習下,改進教學技巧、引進創新的教學方法,並且嘗試自編教材,在大班教學中讓其他教師觀摩學習。此外,重視全體教師校外進修,參與座談會,認識教學新趨勢。經常舉行教師專業發展,老師前往台灣、上海、江蘇、深圳、番禺、廣州等地探訪、交流,擴闊教師視野。

鼓勵教師考察、參加課程領袖及中層管理人員課程。提供機會及空間,讓老師有機會設計、嘗試實施新的教學理念。學校須有勇氣讓老師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意念,並形成文化。因為在推展新課程時,教師較容易從實際的層面中提高對課程管理及設計的經驗。這是難能可貴的,校內的課程領袖亦由此而誕生。

找出空間,解決物資、人力、專業支援
單靠學校的資源難以發展傑出的校本課程,老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巧是需要由「外力」引發出來的。有了新的刺激、新的空間,甚至乎只是新的時間表,老師的點子將會是源源不絕。當然,如果教具的製作、存放整理、文件的存輸、紀錄,都可由其他人士或機構代勞,教師便可以更加專注和投入於校本課程的發展了。那裏可以尋得專業知識及技能?那裏可以尋得人力、物資的支援?家長熱心的協助大大增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了解和合作。社區資源更可擴闊課程的不同領域,這都是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好夥伴。

有效地聯繫大學、教育機構、教統局,接受他們的意見、支援,互相建立信任、包容,大家在同一遠景下,訂定每年的行動計劃,由「外來者」向本校提供專業意見、代課、文書處理、教具製作費用等,與本校教師一起籌備活動,一起佈置、設計,這是對教師推行課程時的人力、物力的實質支援,並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巧。

取得共識,解決教師不同的價值觀
要起動學校老師的文化,要大家都接受一些新的意念、觀念,並不能一蹴即就。多數教師都喜歡先從觀察再到實踐,所以,先起動小規模的試驗會有較大的成功機會。如果統籌老師可以跟同事先同苦,後共甘,共同解決在施教時所遇到的困難,則推行時的阻力會較少。吸收實施的經驗後,學校需要仔細思量、反思、評估、再計劃,找出校本獨特的需要,這是推動學校課程發展重要的一環。這不是單單只關乎校內人士的專業判斷能力,而是學校文化的包容性及學校對追求優質教育的堅持。

改善課程評核制度
學校不單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更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五自(自信、自律、自學、自勵、自重)。測考內容應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關係,可包括學校展板,近期新聞知識,早會介紹等。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對每位學生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和回饋。

教師的評核以自評為主,經常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設立個人教學紀錄。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定期及不定期對學校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進度、水平,改進教學管理,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從而提高教學效能及水平,使課程不斷革新、提升。

總結
祈望及相信我們所倡導的學習和課程發展模式,必定能夠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並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互動的、自我發現的、有趣的和自我回報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