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明年九月的高中中國歷史科新課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也制定了新的考核模式。本年四月,考評局把一份模擬試題於網上公開,大眾可藉此了解未來的考核方針及精神,下文是資深中史科教師陳志華老師,對新考試模式的分析。 
            考評局公開中史科模擬試卷 
              由明年九月開始,各高考中史老師便要開始教授新課程。本年四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佈了新課程的考核形式及模擬試卷,當中顯示這次課程改革的多個特色,其中較特別的大致上有以下三點:第一,只設一卷四問,沒有卷二選擇題。第二,加入校本評核部分。第三,分析及評論的考核比例增加了。 
            為了令老師及學生更明瞭中國歷史科的新考核模式及評核精神,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把一份模擬試卷公開供大眾參考。有關資料,可見於課程發展處的網頁內http://cd.ed.gov.hk/default_chi.asp
              (見中四至中五課程指引文稿諮詢歷史科中國歷史內)。本文主要根據該模擬試卷作出分析,以探索新考試形式的路向。 
            在模擬試卷的首頁,考評局羅列這個新考核精神,現將有關資料整理,表列如下: 
            表一、表列模擬試卷的考核精神 
              
                |   | 
                評核內容  | 
                分數比率  | 
                考核形式  | 
                理念  | 
               
              
                第一問  | 
                評核理解能力 | 
                20%  | 
                以長問題以外的形式考核,取代過往以選擇題獨立設卷的形式。 | 
                對史事有一定的認識,不致知識空疏。 | 
               
              
                第二問  | 
                評核分析、應用、綜合等能力 | 
                50%  | 
                以長問題以外的形式考核,取代過往以選擇題獨立設卷的形式。考核點可能深入至課程內較細微的項目。 
                  (題目會提供較多資料) | 
               
              
                第三問  | 
                同上 | 
                考核點是課程內容的主要項目,採用長問題形式考問。 | 
                具備中四、中五程度的長題目作答能力,作為升讀中六、中七的準備。 | 
               
              
                第四問  | 
                評核評論能力 | 
                30%  | 
                屬開放式題目,考問點不會超逾課程內容的課題。 | 
               
             
              表二、表列甲、乙部課程內容  
              
                | 課程分部  | 
                內容 | 
               
              
                | 甲部  | 
                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 
               
              
                | 乙部 |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末 | 
               
             
            新課程精神較舊課程進步 
              大致而言,上列的課程精神較舊課程進步,不但增加了評核評論能力的部分,考核的模式也趨向多元化。可惜,部分理念仍有不足的地方。例如第三問及第四問的設問理念,原意是希望學生具備中四、中五程度的長題目作答能力,以作為升讀中六、中七的準備。可是,中六、中七學生的答題能力並非他們的課程重點,他們的學習重點應該是分析及評鑑的能力。其次,在第四問的評核評論能力中,考評局強調考問點不會超逾課程內容,這是否需要特別強調呢?任何考核內容也不應超逾課程內容,如果可以超逾的話,設立課程內容便沒有任何意義了。 
            試題新設的元素 
              為了令大家更清楚各問的考核形式,本文試將有關資料以四問作單位表列整理,以方便分析 (全卷共十二題,每題下設四問): 
            在第一問方面,大致有十一種形式。擬卷者希望以不同形式去考核考生,因此當中加入不少資料,如圖表、地圖、國勢圖等,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設計。而其中最特別的地方,要算是真偽資料的分析,考生在考核中需要分辨哪些資料是真,哪些資料是假。可惜,有關考問大多只集中於乙部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甲部 (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卻沒有相關的考問。反觀原因,可能是由於這份模擬試卷乃出自多人之手,或因協調不一而引致。但換另一角度來看,這可能是擬卷者的設計心思,他希望考生多分辨近現代史事的真偽。
              (見表三) 
            表三、第一問的十一種考問形式分佈圖  
              
                形式 / 題目  | 
                資料 
                    考問  | 
                填充 
                    考問  | 
                選擇 
                    考問  | 
                國勢圖 
                    考問  | 
                數據圖 
                    考問  | 
                地圖 
                    考問  | 
                圖表資料 
                    考問  | 
                圖象資料 
                    考問  | 
                詩句資料 
                    考問  | 
                真偽資料 
                    考問  | 
                一手資料 
                    考問  | 
               
              
                甲1  | 
                ◎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甲2  | 
                ◎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甲3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甲4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甲5  
                    | 
                1  | 
                1  | 
                1  | 
                ◎  | 
                ◎  | 
                ◎  | 
                1  | 
                1  | 
                1  | 
                1  | 
                1  | 
               
              
                甲6  
                    | 
                1  | 
                1  | 
                ◎  | 
                1  | 
                1  | 
                1  | 
                ◎  | 
                1  | 
                1  | 
                1  | 
                1  | 
               
              
                乙7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1  | 
                1  | 
                1  | 
               
              
                乙8  
                    | 
                1  | 
                1  | 
                ◎  | 
                1  | 
                1  | 
                1  | 
                ◎  | 
                1  | 
                ◎  | 
                1  | 
                1  | 
               
              
                乙9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1  | 
               
              
                乙10  
                    | 
                1  | 
                1  | 
                ◎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乙1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1  | 
               
              
                乙12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白話文翻譯資料 方便學生理解 
              第二問方面,模擬試卷也採用多元化的命題模式,可惜,擬卷者多以圖表考問,較少採用一手資料。要令考生真正瞭解歷史,合適的第一手資料其實可以發揮極大作用。在模擬試卷中,擬卷者擔憂語文會影響考生理解題目的能力,因此把部分試題的第一手文言文資料譯成白話文,方便考生理解。這類題目筆者認為很值得鼓勵,在日後的考核中應該增加。
              (見表四)  
            表四、第二問命題類型分佈圖 
              
                形式 / 題目  | 
                地圖 
                    考問   | 
                圖表 
                    資料   | 
                選擇 
                    分析   | 
                資料 ( 一手 
                    資料語譯)   | 
                資料 
                    ( 一手資料)  | 
                資料分析 
                    (二手資料)  | 
                漫畫資料  
                    分析  | 
                直接 
                    提問   | 
               
              
                甲1  | 
                ◎  | 
                ◎  | 
                ◎  | 
                ◎  | 
                ◎  | 
                ◎  | 
                ◎  | 
                ◎  | 
               
              
                甲2  | 
                ◎  | 
                ◎  | 
                ◎  | 
                ◎  | 
                ◎  | 
                ◎  | 
                ◎  | 
                ◎  | 
               
              
                甲3  
                    | 
                ◎  | 
                ◎  | 
                ◎  | 
                ◎  | 
                ◎  | 
                ◎  | 
                ◎  | 
                ◎  | 
               
              
                甲4  
                    | 
                ◎  | 
                ◎  | 
                ◎  | 
                ◎  | 
                ◎  | 
                ◎  | 
                ◎  | 
                ◎  | 
               
              
                甲5  
                    | 
                ◎  | 
                ◎  | 
                ◎  | 
                ◎  | 
                ◎  | 
                ◎  | 
                ◎  | 
                ◎  | 
               
              
                甲6  
                    | 
                ◎  | 
                ◎  | 
                ◎  | 
                ◎  | 
                ◎  | 
                ◎  | 
                ◎  | 
                ◎  | 
               
              
                乙7  
                    | 
                ◎  | 
                ◎  | 
                ◎  | 
                ◎  | 
                ◎  | 
                ◎  | 
                ◎  | 
                ◎  | 
               
              
                乙8  
                    | 
                ◎  | 
                ◎  | 
                ◎  | 
                ◎  | 
                ◎  | 
                ◎  | 
                ◎  | 
                ◎  | 
               
              
                乙9  
                    | 
                ◎  | 
                ◎  | 
                ◎  | 
                ◎  | 
                ◎  | 
                ◎  | 
                ◎  | 
                ◎  | 
               
              
                乙10  
                    | 
                ◎  | 
                ◎  | 
                ◎  | 
                ◎  | 
                ◎  | 
                ◎  | 
                ◎  | 
                ◎  | 
               
              
                乙11  
                    | 
                ◎  | 
                ◎  | 
                ◎  | 
                ◎  | 
                ◎  | 
                ◎  | 
                ◎  | 
                ◎  | 
               
              
                乙12  | 
                ◎  | 
                ◎  | 
                ◎  | 
                ◎  | 
                ◎  | 
                ◎  | 
                ◎  | 
                ◎  | 
               
             
            舊酒新瓶 
              第三問給人的感覺是舊瓶新酒,提問的形式與過去大同小異,其中以甲部第六題的設問最令人失望。這題設問的內容是:明太祖透過哪三項措施來限制大臣言論?
              (6分)這題的分析性不高,傾向直接考問措施內容,筆者認為此題較宜置於第一問。其他題目,也偏向採用舊的命題方式。較佳的題目是甲部的第一題,設問的內容大意是:有人認為天子在資源上凌駕各級諸侯,試用周代封建內容引證上述觀點。甲部第三題及第四題分別附資料分析,其他題目則欠奉。第三問太多舊的考問形式,給人停滯不前的感覺,實令人感到惋惜!
              (見表五) 
            表五、第三問命題類型分佈圖 
              
                形式 / 題目  | 
                引證觀點  | 
                分析提問  | 
                文字資料 ( 二手資料) 分析   | 
                一手資料分析  | 
                措施內容   | 
               
              
                甲1  | 
                ◎  | 
                ◎  | 
                ◎  | 
                ◎  | 
                ◎  | 
               
              
                甲2  | 
                ◎  | 
                ◎  | 
                ◎  | 
                ◎  | 
                ◎  | 
               
              
                甲3  
                    | 
                ◎  | 
                ◎  | 
                ◎  | 
                ◎  | 
                ◎  | 
               
              
                甲4  
                    | 
                ◎  | 
                ◎  | 
                ◎  | 
                ◎  | 
                ◎  | 
               
              
                甲5  
                    | 
                ◎  | 
                ◎  | 
                ◎  | 
                ◎  | 
                ◎  | 
               
              
                甲6  
                    | 
                ◎  | 
                ◎  | 
                ◎  | 
                ◎  | 
                ◎  | 
               
              
                乙7  
                    | 
                ◎  | 
                ◎  | 
                ◎  | 
                ◎  | 
                ◎  | 
               
              
                乙8  
                    | 
                ◎  | 
                ◎  | 
                ◎  | 
                ◎  | 
                ◎  | 
               
              
                乙9  
                    | 
                ◎  | 
                ◎  | 
                ◎  | 
                ◎  | 
                ◎  | 
               
              
                乙10  
                    | 
                ◎  | 
                ◎  | 
                ◎  | 
                ◎  | 
                ◎  | 
               
              
                乙11  
                    | 
                ◎  | 
                ◎  | 
                ◎  | 
                ◎  | 
                ◎  | 
               
              
                乙12  | 
                ◎  | 
                ◎  | 
                ◎  | 
                ◎  | 
                ◎  | 
               
             
            缺乏個人評論 
              第四問方面,題目大多側重於評論史事,較少評論觀點。考生應接觸多一些史學觀點,然後作出個人評論回應。除此之外,比較性質的評論也很少,這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見表六) 
            表六、第四問命題類型分佈圖 
              
                形式 / 題目  | 
                評論史事   | 
                評論觀點   | 
                比較評論  | 
               
              
                甲1  | 
                ◎  | 
                ◎  | 
                ◎  | 
               
              
                甲2  | 
                ◎  | 
                ◎  | 
                ◎  | 
               
              
                甲3  
                    | 
                ◎  | 
                ◎  | 
                ◎  | 
               
              
                甲4  
                    | 
                ◎  | 
                ◎  | 
                ◎  | 
               
              
                甲5  
                    | 
                ◎  | 
                ◎  | 
                ◎  | 
               
              
                甲6  
                    | 
                ◎  | 
                ◎  | 
                ◎  | 
               
              
                乙7  
                    | 
                ◎  | 
                ◎  | 
                ◎  | 
               
              
                乙8  
                    | 
                ◎  | 
                ◎  | 
                ◎  | 
               
              
                乙9  
                    | 
                ◎  | 
                ◎  | 
                ◎  | 
               
              
                乙10  
                    | 
                ◎  | 
                ◎  | 
                ◎  | 
               
              
                乙11  
                    | 
                ◎  | 
                ◎  | 
                ◎  | 
               
              
                乙12  | 
                ◎  | 
                ◎  | 
                ◎  | 
               
             
            零碎的評分安排 
              分數的安排方面,模擬試卷附上的評分例子標準十分零碎,這是取消了選擇題,把兩卷併入一卷後的結果,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筆者認為,分數安排實不應太過零碎,例如下表所示,便出現半分的情況
              (參見表七甲部第二題)。 
            表七、表列模擬試卷的分數比例 
              
                形式 / 題目  | 
                第一問  | 
                第二問  | 
                第三問  | 
                第四問  | 
               
              
                甲1  | 
                1+1+1+1  | 
                1+1+1+1  | 
                3+3 | 
                6 | 
               
              
                甲2  | 
                 0.5+0.5+0.5+0.5+1+1 | 
                1+1+1+1 | 
                1.5+1.5+1.5+1.5 | 
                6 | 
               
              
                甲3  
                    | 
                1+1+1+1  | 
                1+1+1+1  | 
                1+1+1+1+1+1  | 
                6 | 
               
              
                甲4  
                    | 
                1+1+1+1  | 
                1+1+1+1  | 
                3+3 | 
                6 | 
               
              
                甲5  
                    | 
                1+1+1+1  | 
                1+1+1+1  | 
                3+3 | 
                6 | 
               
              
                甲6  
                    | 
                1+1+1+1  | 
                2+2 | 
                2+2+2 | 
                6 | 
               
              
                乙7  
                    | 
                1+1+1+1  | 
                2+2 | 
                3+3 | 
                6 | 
               
              
                乙8  
                    | 
                1+1+1+1  | 
                1+1+1+1  | 
                2+2+2 | 
                6 | 
               
              
                乙9  
                    | 
                1+1+1+1  | 
                1+1+1+1  | 
                3+3 | 
                6 | 
               
              
                乙10  
                    | 
                1+1+1+1  | 
                1+1+1+1  | 
                2+2+2 | 
                6 | 
               
              
                乙11  
                    | 
                1+1+1+1  | 
                1+1+1+1  | 
                3+3 | 
                6 | 
               
              
                乙12  | 
                2+2 | 
                2+2 | 
                3+3 | 
                6 | 
               
             
            總結 
              整體而言,這份模擬試卷可說是本港中國歷史教育的新改變,有其特別意義。可惜,仍拋不開部分舊的考問形式包袱,令試卷有點三不像,新中帶舊。這次新考核模式是不少中國歷史科老師的期望,筆者渴望這不會有像洋務運動般的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