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台灣有一段新聞,報道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因沉迷網上遊戲,不惜逃學、離家出走八天,躲在網吧追求虛擬世界的感官刺激。回家後因擔心被父母責備,竟編造了一齣被綁架記,讓警方白忙一場。學校的老師也表示,這名同學於這學期經常翹課,校方現已通知學校輔導室,希望輔導老師加以輔導該同學的沉迷行為。
             
            
              
                現象分析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便利的網際網路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滿足於網路世界所提供的各式資訊與娛樂的同時,一些對於社會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尤其對涉世未深且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而言,網路科技不但帶來多元的資訊內容與交流,更容易讓有心人利用其特殊的工具性,作為犯罪或顛覆的媒介與溫床。近年來,除了浮現大量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等現象外,網路使用者因過度或不當使用網路而造成個人身心損害,甚至嚴重影響與排擠生活作息與功能等的現象正逐漸形成,專家學者將之稱為「網路沉迷」(Internet
                    Addiction),這是一種新興的心理疾病。 
                 | 
               
                  青少年沉迷網際網路已逐漸成為社會問題, 
                不少學生更整天流連網吧  | 
             
             
            青少年沉迷網路的成因相當複雜,主要由於其具備了使用的便利性、立即互動性、匿名性等工具特色;其次青少年本身為追求新鮮感、時間管理不當、面對生活壓力等因素,特別是面對現實生活壓力與負面情緒時,此一虛擬場景提供了過去休閒娛樂與傳統媒體所無法滿足的心理需求,包括愛、歸屬感、情感、社會支持等(Suler,1999),因而造成許多青少年選擇於網路世界逃避現實,久而久之難以自拔,最終嚴重干擾生活作息與功能,並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應策略對 
              於沉迷網路引致身心迷惘的青少年而言,應協助他們建立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並預防過度濫用。以下提出一些策略建議,供輔導、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提供替代的活動經驗 
              在「升學至上」的東方社會裏,一個普通的青少年要從「智育」以外的活動中獲得足夠肯定與鼓勵的機會並不多,當他們不斷經歷挫折經驗後,或會選擇沉浸於網路世界的虛擬滿足(柯志鴻,2003)。建議協助青少年從學校或家庭生活中培養適當的興趣或找尋發揮所長的機會,讓他們了解生活中還有其他活動能得到與網路世界同等樂趣與滿足,以轉移沉迷風險。另外,可教導青少年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挫折情緒,包括「重新確認問題」、「改變追求的目標」或「調整追求方式」等,讓負面情緒變為自我肯定與自我超越的動力。 
            
              
                二、拓展多元的人際互動 
                      從許多國內外相關的研究中(Young,1998;韓佩凌,2000;游森期,2003),均發現網路沉迷者在現實生活中都遭受某種程度的社交困擾。師長可協助他們認識網路人際互動並非現實生活中唯一的社交來源,這種虛擬關係也無法完全取代真實人際關係。協助青少年認識及學習拓展多元人際互動關係的方式與管道,並教導他們如何積極面對人際間的衝突與維繫人際關係的技巧,而非消極的逃避。 
                  三、強化師長的網路技巧 
  青少年身邊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包括父母學校教師,若具備基礎的網路使用知識與技巧,就能瞭解青少年於網路上的活動內容,繼而適時介入一些不當使用網路的行為。家長可參考下列項目:  | 
                 
                    我們可以協助青少年在生活中找尋適當的 
                    興趣發揮所長,轉移他們沉迷網路的風險  | 
               
              
                1.  | 
                熟悉基本的網路使用技巧; | 
               
              
                2.  | 
                認識受青少年歡迎的網上遊戲語言、內容及	遊戲文化; | 
               
              
                3.  | 
                了解沉迷網路者的特徵,適時給予協助與輔導; | 
               
              
                4.  | 
                了解青少年間常見的網路犯罪類型,提供網	路法律常識輔導; | 
               
              
                5.  | 
                了解青少年網路受害案件的處理方式。 | 
               
                                       四、落實網頁的分級制度 
              網際網路的多元內容,讓好奇的青少年輕易地透過網路獲取不當的資訊,政府與業者應針對特殊類型網站(特需留意「掛羊頭,賣狗肉」而實際從事媒介、宣傳犯罪資訊的網站),設定防火牆及網頁分級等篩選機制,降低青少年恣意瀏覽該類網站的機會。 
             五、監督網站的品質優劣 
              除了全面落實網路分級與篩選機制外,建議成立地域性的網路監督組織,協助政府、網路警察、社區大專院校、民間專業人士、學校教師、家長等,配合相關青少年網路沉迷與網路使用之實證研究,以「關鍵字」、「群集搜尋」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檢閱各類型網站,公開優良與不良網站,作為家長與學校教師引導青少年使用網路的重要參考,同時也為協助政府、警方與相關組織提供掃蕩不良網站的證據。 
             結語 
              青少年沉迷於網路世界,其實相當程度反映他們在現實生活遭受的問題與困擾。在主客觀支持條件與資源都缺乏的情況下,選擇沉浸在幾乎等同真實社會的虛擬場景,透過多元活動內容與獨特的互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滿足內在心理需求,在虛幻之中渾然忘我。因此,唯有加強使用網路的教育,強化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滿足感,方能避免青少年過度倚賴網路之困境。 
             作者簡介 
            盧浩權就讀於台灣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同時為台灣台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輔導義工。 
            參考書目             
              
                |   1.  |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
                  輔導》,第86期,頁36-57。 | 
               
              
                |   2.  | 
                游森期(2003)。台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 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台
                  灣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6期,501-525。 | 
               
              
                |   3.  |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 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 
               
              
                |   4.  | 
                Suler,
                  J. (1999). To get what you need: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Online: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internetuse.html | 
               
              
                |   5.  | 
                Young,
                  K.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