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要搞好課堂秩序,應付學校無限量突發工作,甚至變身商場特工出差巡邏……老師事務密密麻麻,廿四小時工作;學生則大可廿四小時玩樂。老師和家長最感棘手的是,無論編班準則如何,學生學習動機普遍不高,水平也總有參差。生活種種誘惑,佔據他們學習的時間。老師還能怪他們上網打機嗎?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情緒呢?如果及早為學生發掘生活素材,用以訓練高階思維,要他們廿四小時也會思考,培養出思維習慣,繼而訓練寫作……這個方向可行嗎? 
             思維訓練 
              記得就讀中六時,班主任兼中國語文及文化課老師陳淑怡,跟我們分享自己喜歡的歌手──古巨基,我即奉她為我偶像。游走於雅與俗之間,站在講台上既傳知識,也嘗試貼近學生生活,這個老師形象,深深吸引我們。 
             「新課程就是為了銜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這個說法並不新鮮,而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思維訓練恰是高階思維模式。當時,我無論讀小說還是看電影,都搬出唐君毅的說法來推想一下。運用視像媒體作視像教材,可說是受高中語文訓練而啟發得來的。它不斷更新我對學科和文化現象的看法。 
             學生對流行俗物話題非常敏感,老師好意也自當心神領會吧。如果加以運用這些素材,我相信可以培養出學生學習的投入感。流行文化產物有它的可讀性,內容豐富,更有不少模仿經典作品的情節(《胭脂水粉》根本是巴金作品的翻版)。如果靈活運用,絕對可以訓練高階思維。 
             林寶山在《教學論》中,引錄郭生玉據布魯姆等教育學者「認知領域目標分類」的列表說明,將「批判、評定、斷定、結論、對照、解釋、支持、辨別」等思維元素,歸為認知的最高層次,有了高階思維的規模。而分析資訊、綜合觀點、判斷價值和創作表達,EMB歸為共通能力的研習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力。《思考教學》一書也點出其中一種思維方法:選擇性解碼、組合和比較(Selective
              encoding, selective combination and selective comparison)。視像教材如何呼應這些思維元素?如何訓練學生寫作?我敢說無論學生程度高低,這些教材建議也能派用場。 
             從「視像媒體」到「視像教材」的條件 
              至於運用哪些視象媒體來訓練思維,如何運用它們,可參考以下圖表及點列: 
             ﹝放大圖示﹞ 
             
              視像教材範例: 
              《阿旺新傳》 
              思維訓練 
              ‧分析人物對話,探討劇中表達的脫貧意識 
              ‧分析角色處境,探討劇中公屋富戶的形象 
              ‧分析劇集如何呼應現實社會的現象 
              ‧綜合七十至九十年代女主角掙脫「工廠妹」身分的欲望 
              ‧比較阿旺(郭晉安)與肥貓(鄭則仕)的形象 
              ‧分析阿旺「愛跑步」的象徵意義(積極人生) 
              ‧批判電視劇運用智障角色的手法 
              寫作訓練 
              ‧就以上課題擬題一則 
             《浪漫滿屋》 
              思維訓練 
              ‧分析文明社會中「白紙黑字」的原由 
              ‧分析劇中婚姻與契約的意義 
              ‧比較中國閨怨詩詞與劇集女性形象的異同 
              寫作訓練 
              ‧劇中的契約和便條的格式 
              ‧就以上課題擬題一則 
             《國產凌凌漆》 
               思維訓練 
              ‧認識十五世紀達文西的科學發明 
              ‧比較電影無聊發明(如太陽能電筒)與達文西發明 
              ‧比較占士邦與周星馳的特務形象 
              ‧分析《國產凌凌漆》如何呼應當代中國社會 
              ‧批判「周星馳=無厘頭」的陳腔濫調 
              ‧分析流行文化現象如何 
              寫作訓練 
              ‧假如達文西在中國出生 
              ‧就以上課題擬題一則 
             老師哪有時間「煲劇」? 
              流行文化研究素材,報上影評、劇評俯拾皆是,例如《明報》隔周載有香港著名影評人──湯禎兆先生影視媒體的評論文章,正是高階思維與寫作的文本教材。只要我們善用這些既有資源,在課堂上設學習重點,引用評論者觀點,從而訓練思維和寫作,便不怕學生再說「無事可記,無字可寫」了。 
             以學生的娛樂空間換取學習時間,就地取材,就是我想引出的訊息了。 
             老師或說:我哪有時間「煲劇」?其實,在課堂上提一提劇集和電影,學生就會踴躍發言,向你提供詳細資料了。一試無妨。 
               
               推薦報章及書籍 
              黎佩芬主編:《明報》.〈星期日生活〉 
              湯禎兆:《踏雜香港》,香港:青文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