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理解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透過閱讀各式各樣的資料,如書本、報章、雜誌、文件等,攫取資訊,增加知識,作出決定,解決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重要。「成功的教育過程需要有效的閱讀,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失敗,首先是由於他未能達到有效的閱讀
              」①。語言文字是學習的主要媒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愈高,愈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如何努力,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閱讀需要帶目的的,我們不妨從「提問」著眼,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引領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理解篇章,提高閱讀水平,培養思維能力
              。  
            閱讀理解的意義與基本流程 
              閱讀理解是「一種從書面言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②,「閱讀活動的結果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說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言語,用自己的話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的思想變成讀者的思想。」③
              閱讀理解是提取和闡釋文本意義的過程,文章的意義有深淺,對於同一篇文章的闡釋,也因人而異。閱讀理解流程可分四個④: 
            1. 將字詞解碼(Decoding),決定這些字詞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2. 將某些個別字詞的意義聯繫起來,以理解句子; 
            3. 理解段落的意義、隱含主旨、原因、結果、假設、論證、未明白說出的結論、甚至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 
            4. 評價各種觀念,包括邏輯、論證、真實性,與價值判斷等。 
              字詞解碼是閱讀理解中最根本的。不少研究都指出,只要理解關鍵字詞,就可以進入步驟2至4,去讀懂文章。 
              根據閱讀理解流程,例如,可以擬設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就步驟1,可擬設字詞解釋問題;就步驟2,可擬設句子譯解問題;就步驟3,可擬設歸納主旨、分析段落大意和關係、推論與拓展內容等問題;就步驟4,可就內容、結構、詞句,擬設評鑑高下優劣的問題。 
            閱讀理解的教學 
              教師的教學方式,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理解模式,以閱讀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在施教時先分析文章整體架構,再解釋個別字詞涵意,久而久之,學生每閱讀文章,就會先留意文章的架構脈絡,例如主旨段要,然後才考慮個別的字詞解釋。相反,教師如果先解釋字詞,再行分析文章架構,久而久之,學生每閱讀文章,就會先試行解決字詞問題,然後才分析文章。現實上,有不少學生當他們在閱讀方面遇到字詞障礙,就不願再看下去。其實,只要把握關鍵字詞的意義,通篇就可以明白,不必先求每字通解。教師指導學生瀏覽篇章,把握主旨,可以提起學生學習動機,讓他們從大至小,逐層剝入,讀通全文。相反,先抓住關鍵字詞,分析重點語句,可以引領學生思考內容,推敲佈局,增加學習趣味。這兩種教學模式,都可以通過問題帶引,視乎學習材料與學生水平調節,讓學生有效學習。 
            閱讀理解的目的 
              語文科的閱讀理解,目的有二,一是學習文章的內容訊息,包括篇旨動機、段意要點、詞句意義等;一是學習文章的寫作方式,包括佈局謀篇、作法修辭、煉字造句等。簡單來說,一是知道文章表達了甚麼,另一是知道文章如何表達。前者可以豐富知識,增益觀點,擴闊眼界;後者可以深化賞析能力,提高寫作水平。關於文章的組成,有積字成句,組句成段,合段成篇的說法,這可視作一個由小至大,或由下而上的下筆寫作過程,如果從構思文章的步驟說,卻是倒過來的,文章意旨,最為重要,作者必先弄清要表達些甚麼,然後才考慮如何表達。然而,不論內容訊息,還是寫作方式,都可擬設問題,為學生提供閱讀和理解文章的方向。 
            問題層次的分類 
              就問題的擬設,有學者分為以下六個層面⑤: 
            一、知識性問題(Knowledge Questions) 
              著重直接找尋或回憶資料,例如:散文名篇《背影》的作者是誰? 
            二、理解性問題(Comprehension Questions) 
              著重文獻資料的分析,例如:諺語「失敗乃成功之母」是甚麼意思? 
            三、應用性問題(Application Questions) 
              著重於如何利用所理解的資料、原理或通則,套進具體情境加以運用。例如:讀過《釣勝於魚》這篇文章後,如果你在比賽中落敗,應如何面對? 
            四、分析性問題(Analysis Questions) 
              著重解構資料組織,研究資料中部分與部分和部分與全體之間的關係。學生必須擁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以便全面透徹地了解和把握資料,例如:以下哪句話跟課文的主要觀點相反? 
            五、綜合性問題(Synthesis Questions) 
              要求學生利用一個新的架構和組織,把從各方面蒐集到的資料重新整合,並加上原創性的見解,例如:綜合名人讀書法及會考狀元讀書心得等各項資料,並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一套讀書心法。 
            六、評鑑性問題(Evaluation Questions) 
              讓學生根據一定的立場及標準,評價所讀材料,例如:作者的建議是否可行?理據為何?哪一句詩你最欣賞?原因何在? 
              就語文教學的特點,另有學者提出六個層面:複述、闡述、重整組織、伸展、評鑑和創意⑥,現就閱讀理解的目的,歸為三類,整合並舉例如下表: 
            
              
                | 
                   類別 
                 | 
                
                   層次 
                 | 
                
                   題目示例⑦ 
                 | 
               
              
                | 
                   
                    內 
                     
                    容 
                     
                    類 
             | 
                
                   複述 
                    認讀原文,初步直接理解,指出事實、依據 
                 | 
                 根據詩歌內容,我們怎樣才可以製造風?
                 | 
               
              
                | 
                   闡述 
                    用自己話語解釋詞語和表面句意 
                 | 
                 詩歌中說風「吹皺了清清的河水」是甚麼意思? | 
               
              
                | 
                   重整組織 
                    分析篇章結構 找出根據原因 抽取特定信息 歸納段篇意義 
                 | 
                 詩歌共分六段,哪一段跟其他各段的整體意思不同?為甚麼? | 
               
              
                | 
                    伸展 
                    引伸含義,推理思考,拓展內容 
                 | 
                
                  根據詩歌內容,天上的風大不大?從何得知? | 
               
              
                | 
                   評鑑 
                    評論思想內容,鑑賞語言、思想、觀點 
                 | 
                詩歌哪一段寫得最好?為甚麼? | 
               
              
                | 
                   形式類 
                 | 
                
                   重整組織 
                    分析表達技巧 
             | 
                詩歌各段的第一、二句有甚麼共同的特點?這是甚麼修辭手法?共同表達出甚麼意思? | 
               
              
                | 
                    應用類 
                 | 
                
                   創意 
                    提出新想法 有獨到感悟 運用所讀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 
                 請你運用創意,仿照六段的寫作模式,續作詩歌第七段。 | 
               
             
              上述介紹兩個問題分類架構,基本上很接近。第二個增加了創意思考的元素,並把應用性的問題歸入,豐富內容。而重整組織層兼具內容分析與形式探究的作用。閱讀理解問題的層次分類架構很多,此處簡單介紹兩種,只屬冰山一角,目的在點出一個較為全面的擬題方向,供老師作教學的參考。 
            總結  
              閱讀理解問題的擬設,兼具引導與評鑑的功能,既可作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方向,也可作評鑑學生理解能力的工具。前者老師可就學生學習情況,調節問題的深淺闊窄,逐步引導,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理解文章。整體而言,通過不同類型與層面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所讀材料,從廣度與深度兩方面拓展知識領域,提高思考能力。配合材料內容,可以增進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的體味;配合活動設計,可以培養寫作、說話、聆聽與自學的能力。 
            
             
                | 
                   參考文獻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東華書局。 李子建、黃顯華(1994)《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蔣成瑀(2000)《語文課讀解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祝新華(2005)《閱讀理解認知能力層次──測試題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發表於新加坡教育部在職老師培訓課程:語文測試中的效度與信度(2003-2005)。 Francis P. Hunkins(1989),《Teaching Thinking
                    Through Effective Questioning》,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Inc. 
                   | 
               
             
			 
            ① Emerald Dechant,1991。 
            ②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篇,1985。 
            ③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篇,1985。 
            ④ 喀威爾(Carver),轉見 Richard E.Mayer,1987。 
            ⑤ Benjamin Bloom,1956。 
            ⑥ 祝新華,2005。 
            ⑦ 問題依徐青山《風在哪兒》擬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