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7月15日,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把從海外購得的一批竹簡,捐贈給母校。經全國十數名專家鑒定,一致認為這批竹簡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冊牘,並命名為「清華簡」。 
              2009年4月24日,清華大學宣佈「清華簡」共2388枚,並公佈首先被釋讀的兩篇詩文:(1)被考定為周文王對武王口述的遺言
               《保訓》;(2)周武王宴請征伐耆國凱旋將帥時的樂詩。下面據報章所載及學者論文,將上述詩文原作予以刊錄,並對《保訓》略作簡析,以饗讀者: 
            (1)《保訓》: 
              隹(惟)王五十年,不瘳(癒)。王念日之多鬲(歷),恐(,)述(墜)保(寶)訓。戊子,自潰(饋)。己丑,昧
              [爽,□□□□□□□□王 ]若曰: 
              「發,朕疾適甚,恐不女(汝)及訓。 
              昔前夗(前賢,或軒轅)傳保(寶),必受之以詷(誦)。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終),女(汝)以箸(書)受之。欽才(哉),勿淫! 
              昔舜舊(久)作小人,親耕于鬲(歷)茅(丘)。恐,救(求)中(眾)。自詣(稽) (厥)志,不諱(違)于庶萬眚(姓)之多欲, (厥)有(又) (施)于上下遠埶(邇),迺易立(位)埶(邇)詣(稽),測(則)  (陰陽)之勿(物),咸川(順)不 (逆)。舜既得中(眾),言不易實 (變)名,身茲備(服)惟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隆)之德。帝堯嘉之,用受 (厥)緒。於 (嗚呼), (祗)之才(哉)! 
              昔(上甲) (微) (假)中(眾)于河,
              以 (復)有易,有易伓(伏) (厥)
              才(哉)! 
              朕聞茲不舊(久),命未有所 (延),今女(汝) (祇)備(服)毋解(懈),其有所 (悠)矣(也),不及,爾身受大命。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註:[ ]內為殘缺或猜度的字 
                ( )內為後人釋讀的字詞 
              《保訓》全篇共11枝簡,每枝22-24字,其中第2枝上半有殘缺,不過內容基本上完整。其大意如下: 
              (周文王)五十年,王病重,恐時日無多,急於口述遺訓。他在戊子這一天夜,親自主持饋禮,次日凌晨對姬發(武王)講話: 
              「發兒,我病得很厲害,怕來不及留下遺訓給你。從前先聖王留下寶訓,通常都是書面的遺『誦』。現在我病得很重,隨時都可能離世,你就用書面記下我的話,切切不得有誤。 
              從前虞舜曾長期生活在民間,親耕於歷山,住在茅屋裏。他深恐未能爭取到民眾,反覆考慮自己的主張有沒有違背庶民百姓的種種願望。舜把政策廣泛施行於上下遠近,又特地就近進行檢驗,測之於陰陽萬物,做到主張與事物都順行不悖。他雖已獲民眾支持,但一直不改變初衷,以身教服人,小心翼翼而始終不懈,努力使管治達致天﹑地﹑人的融和。堯帝欣賞舜的行為,傳位給他。這是多麼值得效法啊! 
              從前商的祖先上甲微,曾借用河伯的部眾,討伐有易部落,令其伏罪歸順。微既取得勝利,便將兵眾歸還河伯。他一直沒有忘記遠大的志向,並傳給子孫,一直到成湯,都兢兢業業而始終不懈,承受了天命。發兒,你千萬要學習他們啊! 
              我已不久於人世,生命難以延續了。你要兢兢業業而始終不懈,這樣我們的基業才能久遠,而你就可以承受天命。你切切銘記而不可疏忽,這樣我雖時日無多,但也不必擔心發生甚麼意外了!」 
            (2)樂詩: 
            樂樂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 
            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 
                        (《武王致畢公》) 
            英英戎服,壯武赳赳。毖精謀猷,裕德乃究。 
            王有旨酒,我弗懮以浮。 
             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周公致畢公》) 
              眾所周知,春秋時孔子曾編訂「六經」,然《樂經》早佚,唯遺「五經」。這兩首樂詩的發現,起了補殘蒐佚的作用,另亦為「伐耆」一事發生在文王或武王時的公案判決,提供重要而直接的證據。 
              至於《保訓》的面世,則可視為現存最古老的中國歷史文獻,意義更加重大,下面列點對此加以綜述分析: 
            (一) 古老的文獻:北京大學兩個實驗室對這些竹簡作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相當戰國中期偏晚。換言之,《保訓》是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歷史文獻。原來《尚書》中的文獻最早莫過於周武王,如《保訓》確為文王遺言,無疑應居《周書》的首篇。 
            (二) 實錄或後記:也有學者認為文王在世時尚未稱王,故是篇應非實錄,而是後人所記,或考為春秋中期之作。 
            (三) 史事得補缺:《保訓》中提到的堯舜﹑上甲微事跡,乃至文王在位年限及遺言,均可對上古歷史作出補充。 
            (四) 管治的思想:文篇內多次提到「求中」﹑「得中」﹑「假中」﹑「歸中」,或認為「中」即後世儒家「中庸」之道的發端(參見李學勤〈周文王遺言〉,載《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但有的學者則認為「中」是「眾」的通假字,說明先王對爭取民眾支持的重視(高嵩松文引子居意見,參http://www.
              dfdaily.com/node2/node31/node2433/userobject1ai180793.shtml)。 
              
            
              
                | 
                   參考文章 
                 | 
               
              
                | 
                   趙平安〈《保訓》的結構和性質〉,《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國學版,另載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86 
                  李學勤〈周文王遺言〉,《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國學版,另載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87 
                  李銳〈清華簡《保訓》試讀〉,2009年4月14日,見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88 
                  李銳〈《保訓》“假中于河”試解〉,2009年4月16日,見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97 
                  李均明〈周文王遺囑之中道觀〉,《光明日報》2009年4月20日國學版,另載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98 
                  沈建華〈《保訓》所見王亥史跡傳說〉,《光明日報》2009年4月20日國學版,另載清華大學簡帛研究: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99 
                  姜廣輝〈《保訓》十疑〉,《光明日報》2009年5月4日,另參見: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041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 
                  2009年第6期73-78頁 
                  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76-78頁 
                  李銳〈讀《保訓》劄記〉, 2009年6月17日,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8 
                  孫飛燕〈讀《保訓》劄記〉,2009年6月17日,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9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2009年6月17日,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7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2009年6月20日,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30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再續》,2009年6月21日,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31 
                  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補》,2009年6月22日,清華大學簡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44 
                  王連龍〈談《保訓》篇的“中”〉,2009年6月20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24 
                  孟蓬生〈《保訓》釋文商補〉,2009年6月23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27 
                  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2009年7月8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42,其修訂本刊《學燈》第十二期(2009) 
                  陳偉〈《保訓》詞句解讀〉,2009年7月13,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12 
                  張崇禮〈清華簡《保訓》解詁四則〉,2009年7月26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856 
                  高嵩松〈允執厥中 有恃無恐——清華簡《保訓》篇的“中”是指“中道”嗎﹖〉原載《東方早報》, 
                    2009年7月26日,參見: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22029 
                  蕭曉暉〈清華簡《保訓》筆札〉,2009年9月14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