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從大班到小班 
              小班教學開始實施日期:2009/10學年 
              實施班級:自小一開始,逐步於公營小學推行 
              預期學習成效:以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成效為目的,因個別差異得到照顧,整體學習成效得以提升 
              大班教學與小班教學的基本比較: 
            二﹑理論基礎 
              皮亞傑(Piaget)與布魯納(Bruner)認為,兒童求知欲強,宜提供安全而具刺激性的學習經歷,讓他們通過實踐與體驗學習,如具體動手做、觀察和感受。兒童從互動學習中建構知識與觀點,可減弱他們的自我中心,又配合學生學習風格以培養他們的學習成就與自信,成效最大。 
              維高斯基(Vygotsky)與費爾斯坦(Feurstein)認為,可通過社會環境發展認知能力,利用互動學習,爭取成功,提升動機,加強學習者彼此交往,學懂表達與聆聽,促進溝通。 
              要提升自學,從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中學會聽說讀寫,取得與分析信息,建立與運用知識。 
              通過小班教學,可實踐以上理念,照顧個別差異,讓每位學童都在彼此刺激的情況下,主動學習,並得到充分照顧和發展,建立走向終身學習的自學能力。 
            三﹑小班教學元素 
            1. 整體課堂組織 
            ● 更易以說話活動帶動讀、聽、寫的學習 
            ● 更易就學生學習表現,如課業、作文等,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評估學生學習成敗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施教 
            ● 協作學習與分組教學: 
            ● 學習活動的佈置: 
            2. 閱讀教學 
            ● 增加不同層次的教師課堂提問,讓學生思考問題 
            ● 學生互問問題,設計「提問指導」和「答問工作紙」 
            ● 答問及互問環節加入比賽元素,設計「比賽規則」及「計分咭」,因人數少,比賽更易進行 
            ● 就課文內容創作或改編為戲劇,作角色扮演 
            ● 小組討論教學 
            3. 寫作教學 
            ● 加強作文自評與互評活動,針對文題,設計作文自評及互評表格 
            ● 利用作文評講,直接回饋學生,設計作文評講分析表,為不同性質及主題的作文提供評講輔助,由於學生人數減少,能特別就個別學生作文的情況加以較深入的評點 
            4. 聆聽教學 
            ● 配合說話教學,加強聆聽訓練 
            ● 翻聽檢證,標明答案出處,由於人數減少,容易就個別學生的答案作出解釋 
            5. 說話教學 
            ● 更易進行個別同學的正音與正讀指導 
            ● 緊密配合閱讀和寫作教學,如讀後匯報和先說後寫活動 
            ● 加強討論與匯報活動的學生指引 
            ● 加強講演訓練 
            ● 加強教師回饋活動 
            ● 設計說話與思考重點表 
            ● 組織同學互評活動 
            6. 其他支援 
            ● 教師研討會與工作坊 
            ● 小班教學手冊  
              包括小班課室的佈置、學生分組的安排、說聽讀寫各項學習活動的組織等 
            ● 師生網上支援,如學生網上討論區、教師參考資料、題目庫、比賽╱小組自動計分系統、網上選舉與投票等,由於學生人數減少,網上互動可以加強,如高小可進行試驗計畫 
            ● 設立學生學習輔導時間 
            附:小班教學的課堂活動 
            一、分組 
            1. 能力分組方式(見上表) 
            2. 師生互動 
            ■ 提問:以不同程度和層次的問題帶引學生學習 
            ■ 活動組織建議:就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分組方式處理 
            3. 生生互動 
            ■ 小組討論 ■ 學生匯報 
            ■ 學生互問 ■ 分組比賽 
            ■ 角色扮演 
            二、教師教學與學生表現 
            1. 同一課堂,建議及設計活動  
              就學與教的內容,區別出可作教師串講與發問、小組討論、學生匯報、小組比賽、角色扮演、個人練習(課堂工作紙),以及各種學習活動的部分 
            2. 為上述各種常見的課堂活動,擬定教學時間 
            3. 利用觀察評估表格,即堂觀察與評估同學表現,如學生匯報表現表、學生誦讀、發問及答題的表現記錄等 
            4. 小班教學使師生答問機會增加,可多擬課堂提問,配合簡報,逐步引導學生思考,並照顧個別差異 
            5. 每班人數減少,可更有效進行讀寫結合,配合課文,增加學生寫作機會,加快寫作回饋速度 
            6. 戶外活動,走出課堂工作紙,如課室觀察工作紙、校園觀察工作紙 
            7. 全語文教育觀  
              一日一意義,一天一技法;每天發掘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用簡單文字╱語段寫下,必須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得多於某既定字數。「普通話教中文」的學校,更可配合普通話朗讀,每天不多於2人以自己的作品進行課堂朗讀。 
             
             
             
             |